放得下,並不完全是出自於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的磊落坦蕩;或許,是聽天由命的懦弱個性使然;也或許,是自我調適與逼迫,一種有違於本性的期望,強迫自己臣服於現實的世界,自暴自棄,放下一切。
放得下,其實是轉念,是適度的退讓。當人們放下,便會輕盈自如。長袖善舞的人,也常懂得放下仇恨,營造人際關係,圍棋也正是如此。捨小就大是圍棋中重要的技巧,放下是為了更久遠的利益著想,稱之為「宏觀」,意謂「宏大」的著法。漢光武帝--劉秀在初嘗敗仗後,內部紛亂;難以整治,如一盤散沙。但他放得下失敗的痛苦,努力整頓軍馬,全力迎戰,恢復漢室威嚴。失敗,或許不容易放下,我也曾因頻頻輸棋而一蹶不振,如身陷囹圄般躊躇不前。倘若我不再耿耿於懷,心平氣和,就能東山再起,迎接下一戰。郭泓志曾說:「輸了別氣餒,因為還有下一場球,總有再贏回來的機會。」對職業球員來說,輸贏可能有關薪水和運動生涯,可是當我們能不看重勝負,享有比賽的樂趣時,是否該放下?有時真的該放下,才會有意想不到的表現,也能看到更廣、更美的世界。
然而,自古忠孝難兩全。選擇忠或孝或許只是出自本性或被迫無奈,或許是人們選擇,還是命運安排?放得下的人,聽天由命,可能並非真放得下,而是怯懦的個性使然。然而,這緊要關頭怎能輕易放下?聰明人總是懂得替自己決定命運,不一定真能改變,但能證明自己的確努力過了,心安理得,捫心無愧。三國時徐庶選擇了孝,因母親而離開劉備,卻遭母親唾罵,母親一怒,自殺而逝;同為三國時人,姜維也擇於孝因而被迫降於蜀漢。選擇其中一個,就得放下另一個。可是誰捨得放下?徐庶即使降於曹操也不幫忙,忠於故君;姜維降漢後,與孔明知己相見恨晚,助蜀漢一臂之力,忠於本性。天下有多少父母真放得下兒女,那沉重卻甜蜜的負擔?天下有多少君主真放得下知己臣子,讓他投靠他君?我沒選擇過忠與孝,但我想,我會懦弱的聽天由命,因為主動捨棄是很痛苦的折磨。雖然,那是不負責任又膽小的行為。
林俊傑的歌「可惜沒如果」中有一句:「要得過且過,才好過。」某些時候,放下是必要的,但不全然是捨棄,可以圖些正向、良善的利益。簽名會時,一定要擠在一塊兒,在人群中,明星也不見的認識你。可是若退幾步,你便能自在得體會巨星的風采,放下、退讓。然而,若不宜放下,該硬、該選得也不能少,那不過是既明哲保身又利人利己的方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