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安迪沃荷 《瑪麗蓮夢露》


安迪沃荷  《瑪麗蓮夢露》 1967 日本廣島現代美術館

美國普普藝術最重要的畫家,他認為藝術可以商業化量產。擅長將名人照片製成絹印版畫,同時也拍攝實驗電影,擔任音樂製作人,是美國藝術史上的傳奇人物。
《瑪麗蓮夢露》是好萊塢電影工業塑造出來的產物,安迪沃荷把她再度包裝,這種勇於突破傳統的革命性創作,一舉將他推向事業巔峰,成為現代藝術著名的畫家之一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蒙特里安 《百老匯布吉伍吉爵士樂》


蒙特里安 《百老匯布吉伍吉爵士樂》 1943 紐約現代美術館

荷蘭畫家,發起風格派運動,提倡新造型主義,作品以直線、矩形和色塊組合,是獨特的抽象派畫家。蒙特里安把繪畫回歸到最基本的原則,畫面只有垂直和水平線條,顏色也只有三原色。
二次大戰後1940年移居美國,作品更活潑也更富音樂性,其幾何造型對現代建築和設計影響頗深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米羅 《晨星》


米羅 《晨星》 1940  西班牙巴塞隆納  米羅美術館

米羅共畫了23幅星座系列作品,《晨星》是其中一幅。當時正逢二次世界大戰,巴黎就要被德軍佔領,米羅逃到諾曼第鄉下,與音樂、星空為伴,他隱藏在自己的繪畫世界,揉合詩與夢的超現實意象,各種細密符號和線條都是他的作畫特點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康丁斯基 《構成第十號》


康丁斯基 《構成第十號》 1939 德國杜塞爾多夫 北萊茵西伐利亞美術館

俄國人,從小學習音樂,後來到德國學畫與畫家馬爾克組成「藍騎士」團體。他與克利同是包浩斯學院的教授,是好朋友也同樣受納粹迫害而流亡,是最早的抽象畫家之ㄧ。
構成系列共有十號作品,堪稱康丁斯基表現抽象理論的階段性創作。《構成第十號》是系列的最後一幅畫,也是晚年的巔峰造極之作,首次採用黑色當背景,突顯色彩、圖案更明亮,猶如一首壯麗動人的交響曲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畢卡索 《格爾尼卡》


畢卡索 《格爾尼卡》 1937  西班牙 馬德里 蘇菲雅藝術中心

《格爾尼卡》是畢卡索反戰的重要作品。紀念1936年慘遭德國空軍夷為平地的格爾尼卡小鎮。畢卡索身為西班牙人,對於德國干預西班牙內戰的暴行很憤怒,他用黑色、灰色、白色搭配,靜靜訴說西班牙人的沉痛哀傷。也刻意使用誇張的哀號和動作,表現戰爭的荒繆與絕望,藉此畫表明反戰立場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馬格利特《紅色模特兒》


馬格利特《紅色模特兒》 1937 英國薩西克斯郡契切斯特區 愛德華‧詹姆士基金會

比利時畫家,因幼年目睹母親投河自盡,所以作品經常出現破碎的女體和蒙面人物。他的作品在平凡中見驚奇,許多平面媒體和廣告設計都受其風格影響。喜歡將平凡的元素融合成為超現實的畫面,《紅色模特兒》奇妙極了,既沒有模特兒也沒有紅色物品,一雙像腳又像鞋的短靴,如同障眼法的魔術表演,令人摸不著頭緒,值得玩味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達利 《記憶的延續》


達利   《記憶的延續》 1931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

西班牙畫家,十足的天才,喜歡標新立異,因誇張行徑引人注目,甚至有人認為他是瘋子。達利堪稱超現實主義的魔幻怪傑,《記憶的延續》是廣為人知的作品。從過熟變軟的乳酪得到靈感,創作出著名的「軟時鐘」,以變形的鐘面表現時間的流逝,顛覆現實的真理,整個畫面好像是夢裡的風景,其手法和思維讓人嘆為觀止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夏卡爾 《我和我的鄉村》

夏卡爾 《我和我的鄉村》 1911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

夏卡爾是俄國人,構圖天馬行空,是第一個被稱為「超現實」的畫家,但他並不認同,自認畫的都是寫實的記憶和感觸。《我和我的鄉村》充滿了愛與鄉愁情懷,想像力十足的夏卡爾打亂空間佈局,畫中有畫,上下顛倒的人物與房舍,好像外太空失去地心引力般,令觀者有超現實的幻想。另外,夏卡爾雖然經歷了兩次大戰,顛沛流離的過日子,但仍秉持初衷,未被影響,是人人喜愛的藝術大師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馬諦斯 《生命的喜悅》

馬諦斯 《生命的喜悅》 1905~1906 美國巴恩斯基金會

馬諦斯是野獸派畫家,一生嘗試多種技法風格,晚年更因行動不便,發展出簡約的剪紙藝術,作品色彩鮮豔,充滿活潑的趣味。

馬諦斯認為藝術應該呈現人生和諧喜樂的光明面,所以經常使用溫暖豐富的色調,繪出對生命的美好與繽紛,《生命的喜悅》正是理念的體現。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克林姆 《女人三階段》

克林姆 《女人三階段》 1905 義大利羅馬國家現代藝廊

克林姆是奧地利分離派的畫家,作品融合了埃及、希臘和義大利風格,具華麗的裝飾風。《女人三階段》描繪的是,人生老病死的循環,畫家以燦爛奪目的色彩,描繪這必經的過程,傳達了既然免不了生死輪迴,何妨以華麗甜美之姿做最後的終結呢?

世紀末與新時代→孟克 《吶喊》

孟克  《吶喊》  1893  奧斯陸 市立藝術館孟克館

《吶喊》是孟克創作的新嘗試,也是接近表現主義的作品。畫中人物如同存在主義小說的主角,對所處環境吶喊。構圖具高度透視技法,碼頭延伸至風景深處,人物全身震顫,面色慘黃如同骷髏。色彩代表心理狀態,與線條交織透露出不安。孟克對畫下了註腳:「我畫了這幅畫,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,讓色彩去吼叫。」

從非主流到主流→盧梭 《夢》

盧梭  《夢》  1910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

盧梭原是關稅員,中年因興趣而專職創作。技法生澀笨拙,比例也常有誤,更不講求景深和構圖的均衡,所以常遭嘲笑。但作品充滿不可思議的幻想力,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素人畫家。

《夢》是盧梭逝世那年的作品也是代表作之ㄧ,畫中熱帶叢林,吹笛巫師、形形色色的動物、歐式躺椅、比例不自然的現代維納斯,被另類的編排一起。這樣的畫作讓人瞠目結舌,但生動的色彩和天真浪漫的畫面,卻徹底征服人心。

從非主流到主流→塞尚 《蘋果和橘子》

塞尚  《蘋果和橘子》 1899 法國 奧賽美術館

塞尚擅長用色塊堆砌物體的飽實感,他打破19世紀的美學觀念,帶領近代藝術走進全新的美學。繪畫不必畫得逼真、寫實,個人風格和創意才是重要考量,塞尚也因此被稱為「現代藝術之父」。他常以靜物練習技法,因發明照相機之故,認為藝術不該只複製模仿。《蘋果和橘子》是晚年之作,嘗試從各角度展現物體紮實的結構,這種以色彩構成物體的方式,深深影響20世紀的立體派和野獸派。

從非主流到主流→高更 《我從何處來?我是什麼?我往哪裡去?》

高更  《我從何處來?我是什麼?我往哪裡去?》 1897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

高更原是股票經紀人,生活優渥,因執意發展藝術生涯,先後到法國布列塔尼、普羅旺斯和大溪地作畫,試圖尋找心中原始純粹的美感。

《我從何處來?我是什麼?我往哪裡去?》是高更最重要的作品,整幅畫由出生到衰老可分為三段。高更當時正處低潮,女兒驟逝,身體又多病痛,原想完成一幅代表作就仰藥自殺,但或許因此畫心情得以紓解,也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,高更又繼續創造出更多精采作品。

從非主流到主流→梵谷 《星夜》

梵谷  《星夜》 1889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

梵谷生於荷蘭,早期畫作陰暗沉重,直到轉往法國,色調才轉鮮明。生前作品並未獲認同,也為精神疾病所苦,創作頗為艱難。1888年是創作的關鍵期,《星夜》正是此時的代表作。猶如黑色火苗的絲柏樹,旋風般的藍天,煙火般的月亮星辰,令人印象深刻。

從此風景畫不再和現實相像,也可表現情感的「內心風景畫」,因此梵谷被視為20世紀表現主義的先驅。

從非主流到主流→雷諾瓦 《船上的午餐》

雷諾瓦 《船上的午餐》 1881 華盛頓私人收藏

雷諾瓦是優秀的人物風俗畫家,藝評家盛讚是繼魯本斯之後,最能掌握人體膚色質感的畫家。

《船上的午餐》是他風格成熟的代表作之一,描繪的是巴黎人假日活動的情景。塞納河畔的旅店,湧進用餐的旅客,天氣晴朗,盛宴歡樂,席間流串著滿滿的人情味。

從非主流到主流→竇加 《舞台上的排練》

竇加 《舞台上的排練》 1873~1874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

竇加擅長油畫、粉彩和雕塑,每年印象派畫展幾乎都會參加,偏愛的主題是芸芸眾生之美,作品宛如當代生活寫照。芭蕾舞者是竇加最喜愛的題材,一生留下的作品約一千兩百多件,其中三百多件都是描繪芭蕾群星。他喜歡從現實中尋找舞者姿態,捕捉暖身練習、舞台表演、謝幕等小動作,作品生動自然。

從非主流到主流→莫內 《印象‧日出》

莫內 《印象‧日出》 1872 法國巴黎 瑪摩丹美術館

莫內是法國畫家,從小展現繪畫才華,以諷刺漫畫起家。精於觀察光影變化,迅速下筆,捕捉大自然瞬間氛圍,是19世紀印象派運動的領導人。

提到印象派,就一定要提到《印象‧日出》,因為印象派之名就是因此畫而來。整幅作品只有紅色的太陽輪廓最清楚,遂成為視覺焦點的凝聚。四周淡藍的船桅和倒影連成一片,莫內不拘傳統筆法,以單純的藍和鮮明的橙紅為對比,給人霧中濛濛的日出印象。

從非主流到主流→馬奈 《草地上的午餐》

馬奈 《草地上的午餐》 1863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

若嚴格界定馬奈,其實並不屬於印象派,但前衛的風格尤其受到年輕藝術家的崇拜。是帶領寫實主義走向印象派的關鍵人物。

馬奈勇於突破傳統禁忌,以創新題材及技巧,完成跨時代的作品《草地上的午餐》。雖然構圖備受爭議,卻成為現代藝術的推手。

復古、浪漫、想像→米勒 《拾穗》

米勒 《拾穗》 1857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

《拾穗》是米勒的作品,也是突破自己創作瓶頸的傑作,以此確立田園繪畫為理想目標,是首位選擇農村生活為畫作主題的藝術家。

米勒將農民當成史詩英雄,畫中三位農婦辛勤工作、衣著樸實,襯托一望無際的田野,整幅畫生動和諧,莊嚴神聖。可看到平凡人物的偉大之處,簡樸踏實的美感值得細細品味。

復古、浪漫、想像→安格爾 《泉》

安格爾 《泉》 1856 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

安格爾是大衛的學生,擅長精緻細膩的肖像畫。最著名的作品是一系列東方情調的土耳其浴女。

《泉》以精確的比例、構圖,宛如希臘雕像般之靜態美,安格爾堅持傳統學院派的風格,是捍衛新古典主義的大師。

復古、浪漫、想像→德拉克洛瓦 《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》

德拉克洛瓦 《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》 1830 法國巴黎羅浮宮

德拉克洛瓦最具影響力的重要作品。內容描述巴黎1830年之七月革命。德拉克洛瓦深受感動,因此決定把這重要事件畫下來。

《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》色彩瑰麗,明暗對比強烈,畫面凝聚出慷慨激昂的情緒,宛若一張生動細膩的海報,。這幅畫目前留存在羅浮宮,它代表一段追求自由、平等、博愛的光榮歷史,法國人深深引以為榮。

復古、浪漫、想像→哥雅 《1808年五月三日》


哥雅 1808五月三日 1814~1815 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

哥雅是宮廷御用畫家,因身為藝術家更能敏感大時代的變化,不知不覺中在繪畫裡透露西班牙革命前夕的焦慮不安。

1808年拿破崙軍隊進軍西班牙,哥雅眼見西班牙無辜百姓被屠殺,忍住悲痛畫下1808年五月三日以最冷靜的年代紀錄作為畫的名字,成為歷史上第一幅政治控訴的畫作。

巴洛克和洛可可→林布蘭 《夜巡》

林布蘭 《夜巡》 1642 荷蘭阿姆斯特丹 國立美術館

《夜巡》是林布蘭最知名也是引起最多討論的作品。原是替荷蘭國民衛隊成員所做的群像畫,但林布蘭把人物打散,各自錯落在不同的位置,層次豐富不呆板,畫作就像戲劇舞台的一幕,一舉革新呆板的構圖方式,其巧思和技法對後世的油畫技巧影響深遠。

更有趣的是,專家在清除畫作百年塵垢後,發現畫作場景也非夜晚,而是林布蘭以戲劇化的明暗對比法,讓畫充滿更多想像。

巴洛克和洛可可→拉圖爾 《算命師》

拉圖爾  《算命師》 1632~1635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

拉圖爾是法國巴洛克時期的畫家,喜歡在黑暗中表現暖暖燭光,又稱「燭光畫家」。

拉圖爾偏愛以年輕無知的貴族生活為繪畫題材。《算命師》中人人各懷鬼胎,年輕的富家公子被人包圍而不自知,女騙徒眼神飄移卻假裝若無其事,剛好和吉普賽女郎的老成世故形成強烈對比,成了本作品最大的趣味。

巴洛克和洛可可→魯本斯 《掠奪留基帕斯的女兒》

魯本斯 《掠奪留基帕斯的女兒》 1617 德國慕尼黑 古代美術館

魯本斯是17世紀法蘭德斯著名畫家,筆觸猛烈靈動,作品宏偉壯麗,創作力驚人,留下三千多件作品。

這幅《掠奪留基帕斯的女兒》故事出自希臘神話,描述留基帕斯國王有兩位美麗的女兒,原本已和國王的姪子訂親,卻被宙斯的兒子波呂克斯和弟弟卡斯特強行擄走為妻。魯本斯把戲劇性的神話情節,化成奔放的畫面,利用對角線將各人物的形體連結起來。誇張的動作、肌肉的力與美透過活潑的色彩和筆觸,構成充滿生命力的作品,堪稱體現巴洛克瑰麗風格的上乘之作。

巴洛克和洛可可→卡拉瓦喬 《茱蒂絲斬殺敵將》

卡拉瓦喬 《茱蒂絲斬殺敵將》 1599  義大利羅馬 國立古代繪畫館

卡拉瓦喬是開啟巴洛克時代的藝術家,摒棄古典理性,畫風寫實大膽,作品戲劇性十足。他的本名也是米開朗基羅,但因前輩鼎鼎有名,所以以出生地稱呼他。
這幅作品光線明暗對比,呈現出舞台聚光燈的效果。背景以一幅紅色布幕象徵茱蒂絲的勝利,周圍細節遁入黑暗。人物動作、表情豐富,營造驚心動魄的逼真視覺張力。

文藝復興→拉斐爾 《草地上的聖母》


拉斐爾 《草地上的聖母》 1506 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

拉斐爾汲取前輩的技巧,重新塑造心目中的理想美感,《草地上的聖母》溫柔秀麗,聖母光著腳隨性坐在原野,慈愛地看著小耶穌和施洗者聖約翰,如同平民百姓家的母親一般親切。文藝復興追求的人文主義在此發揮到極致。也是世人公認最美的聖母形象。

文藝復興→米開朗基羅 《創世紀〈局部〉─創造亞當》


米開朗基羅 《創世紀〈局部〉─創造亞當》1508~1512 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

米開朗基羅受命為教皇朱力二世繪畫天蓬壁畫,他選擇了「創世紀」故事。取材《聖經》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的故事,命名為《神分光暗》,《創造日,月,草木》,《神水分陸》,《創造亞當》,《創造夏娃》,《誘惑與逐出樂園》,《挪亞獻祭》,《洪水》,《挪亞醉酒》的壁畫,氣勢宏大歷時4年多才完成。
米氏以雕刻的立體光影處理繪畫中的人體,不僅開發出內在潛藏的驚人創造力,也為人類創作樹立不朽典範。

文藝復興→達文西 《蒙娜麗莎的微笑》

達文西  《蒙娜麗莎的微笑》 1503~1505 法國羅浮宮

《蒙娜麗莎的微笑》是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典範,也是達文西的代表作。共花了四年才完成。他不願交給佐貢多(蒙娜麗莎的丈夫)或其他人。之後受邀便帶著畫作前往法國。
多少世紀來,人們談論其微笑的神秘,不同觀者,感受都迥異。達文西為蒙娜麗莎繪畫時,請了樂師在旁彈奏,以便她耐心坐著。所以畫裡眼中神情顯露傾聽的感覺。右手輕放左手上,彷彿正和著節奏輕打拍子。背後的景色,處在夢幻、漂浮不定的氛圍中,這是達文西「空氣遠近法」技巧的運用,讓畫的焦點全集中人物上。

文藝復興→達文西 《最後的晚餐》

達文西 《最後的晚餐》 1498 義大利米蘭 聖瑪麗感恩修道院

嚴謹的一點透視結構,耶穌雙手攤開,形成一個金字塔構圖,象徵永恆不朽的穩定力量。12個門徒各自表現不同的表情,驚慌、恐懼、懷疑、憂傷……。達文西透過《最後的晚餐》以極科學的透視構圖,去框架哲學上「死亡」此一神秘不可解的主題,讓這幅壁畫永垂不朽。

文藝復興→喬托 《哀悼耶穌》

喬托 《哀悼耶穌》 1305~1308 義大利帕杜亞 史克羅威尼禮拜堂

喬托,被尊稱為「文藝復興之父」,是最早跳脫僵化式拜占庭藝術的藝術家之ㄧ,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世的開路先鋒。《哀悼耶穌》這幅作品以「人性」為導向,有別於十四世紀的宗教壁畫。內容描述耶穌受難,聖母與信徒剛接下遺體的情景。畫中人物強忍悲傷,戲劇性和張力都很強烈,畫面由前景延伸到天幕,就像天地之間確實發生了這一幕,令人動容。